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少人觉得初级产品出口国不是一个值得羡慕的经济模式
报道说,京津城际在2008年8月正式开通后,第一年客流量达1800万人次,低于预期的3000多万人次,而这个客流量也是在铁道部停开了京津既有线上所有动车组后才实现的。本文一如既往,限于讨论政府主导特色对货币运动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至少我们要想一想,这样形成的需求包括投融资和信贷需求,要怎样调控才可能见效呢? 进入专题: 高铁 。原来,十几年前围绕京沪铁路,铁道系统内外就爆发过持久的激烈论争,究竟靠磁悬浮还是靠轮轨,究竟高铁要高到多高的速度等级,到底是急建还是缓建,各派意见吵到2006年才见分晓——时速380公里的高速轮轨。上周本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央行以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调控的一件主打工具?答案是,这不但与汇率压住利率的开放形势有关,而且是政府主导投资与信贷行为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要探究的是,如果铁道部欲建世上最快的高铁并不令人意外,那么此种要大手花钱的雄心壮志,究竟如何通得过国家审批的呢?玄机据说只有几个字。刘志军留下的教训是,当舆论和公众可以问责的时候,他本人早就负不了任何责任了。
2010年3月铁道部宣布,在2013年前全国建成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1.3万公里,中国将很快成为全球高铁营运里程最长的国家。这里的奥秘在于,客运专线不等于高铁,而200公里及以上,到批下来还不是铁道部说了算?再过5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4万亿计划外加天量信贷,中国高铁再次受益。国际金融去杠杆化所谓金融杠杆,是指经济主体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从而扩大盈利能力或购买力。
如此一来,经济摩擦与国际合作龃龉成为2010年低迷的世界经济的基本色调。世纪金融海啸生成后,为应对经济恶化,多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方案。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在2010年10月于上海召开的高级研讨会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一反昔日的金融自由化主张,反而建议亚洲在必要时,实行资本控制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股市市值与其GDP基本相当,而如今其股市市值已普遍是GDP的3倍以上。在日趋虚拟化的世界经济中,美国的虚拟程度更加严重。
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金融危机暴发后,美欧等都纷纷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强化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肆意投机与扩张。美国以量化宽松为名,全速开动印钞机,为美国的再工业化提供无穷的资金支持。当前世界经济患上了大危机的后遗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西方经济低迷,债务、货币、银行等问题丛生。
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经济、政治等产生深刻影响。这些于2010年集中呈现的经济乱象,在2011年仍将持续。如今,狂风暴雨的危机渐行渐远,但金融产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消费者的去杠杆化依然在延续。杠杆促进了经济繁荣,助长了金融泡沫。
世界经济去全球化全球化一定意义上令经济疆界日趋模糊,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使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然而,全球化使刺激效应通过进口或资本跨国流动而漏出,肥水流到外人田,本国经济受益不能最大化。
(《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2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江涌) 进入专题: 全球经济 。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要求全球各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其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建立新的普通股资本留存缓冲与逆周期资本缓冲。
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这就为贸易或市场保护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在2010年10月于上海召开的高级研讨会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一反昔日的金融自由化主张,反而建议亚洲在必要时,实行资本控制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冷热不均、冰火两重天,导致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更加困难。随着美欧监管改革法案与巴塞尔协议III的落实,国际金融去杠杆化进程有望加快。在此过程中,世界反全球化的声浪从未停息。
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要求全球各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其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建立新的普通股资本留存缓冲与逆周期资本缓冲。(《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2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江涌) 进入专题: 全球经济 。
在日趋虚拟化的世界经济中,美国的虚拟程度更加严重。然而,全球化使刺激效应通过进口或资本跨国流动而漏出,肥水流到外人田,本国经济受益不能最大化。
为摆脱困境,发达国家利用主导或优势地位,通过低利率、弱货币、量化宽松等政策转嫁危机;新兴经济体总体经济增长态势稳定,但遭遇国际热钱狙击,货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当前世界经济患上了大危机的后遗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西方经济低迷,债务、货币、银行等问题丛生。
世界经济去全球化全球化一定意义上令经济疆界日趋模糊,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使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这就为贸易或市场保护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次贷危机前,不受监管的金融创新使美英等国的金融杠杆化愈演愈烈,直至登峰造极,平均杠杆率在30倍左右。这些于2010年集中呈现的经济乱象,在2011年仍将持续。
如今,狂风暴雨的危机渐行渐远,但金融产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消费者的去杠杆化依然在延续。世纪金融海啸生成后,为应对经济恶化,多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方案。
金融危机暴发后,美欧等都纷纷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强化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肆意投机与扩张。美国以量化宽松为名,全速开动印钞机,为美国的再工业化提供无穷的资金支持。
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民族主义普遍抬头,发达国家政府正由释放市场向保护社会转变。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股市市值与其GDP基本相当,而如今其股市市值已普遍是GDP的3倍以上。
国际金融去杠杆化所谓金融杠杆,是指经济主体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从而扩大盈利能力或购买力。今日世界不太可能再次进入闭关锁国时代,但是全球化速度放缓、经济壁垒增加难以避免。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如此一来,经济摩擦与国际合作龃龉成为2010年低迷的世界经济的基本色调。
最近20年来全球GDP增长速度平均不到4%,全球贸易的增速平均为6%,但是全球资本的增速是14%。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经济、政治等产生深刻影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27%以上,到次贷危机暴发前的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1.68%,对美国GDP贡献最大的行业已是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不包括住宅建筑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跨国资本与发达国家政府积极推进全球化、新兴市场热烈拥抱全球化。
美国经济去虚拟化经济虚拟化主要是指经济金融化。一贯高举经济自由主义大旗的美国,率先祭出贸易保护主义旗帜,要求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